激光光固化成型(SLA)介绍
SLA(Stereolithography,激光光固化成型)是最早发展的3D打印技术之一,由美国科学家查克·赫尔(Chuck Hull)于1984年发明并于1986年获得专利。SLA是一种光聚合技术,通过紫外线激光或光源逐层固化液态光敏树脂,从而构建出高精度的三维物体。
SLA打印过程的核心是利用光敏树脂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,从液态转变为固态。打印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或制造(CAM)软件控制激光,精确地在树脂槽表面绘制每一层的图案,逐层堆叠直至形成完整模型。完成后,零件需要用溶剂清洗以去除未固化的树脂,并进行紫外线后固化处理以增强强度。简单来说,SLA就像用光“雕刻”液态树脂。想象一下,你在用激光笔在一桶液体树脂上画图案,画过的地方会变硬,然后一层一层堆叠,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物体。
SLA 3D打印的工作原理
SLA打印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1. 设计模型:使用3D建模软件(如Blender、Fusion 360或Tinkercad,免费且适合入门者)创建你的设计,或者从Thingiverse等网站下载现成的STL文件;模型完成后,用切片软件(如Formlabs的PreForm或ChiTuBox,免费)将3D模型切成薄层(层厚通常10-100微米,约头发丝粗细)。
2. 准备打印机:SLA打印机有一个透明底部的树脂槽,装满液态光敏树脂。构建平台(一个平坦的金属板)浸入树脂中,离槽底仅一层厚度(比如50微米);确保打印机校准好,树脂槽无杂质,树脂已充分搅拌(避免沉淀影响打印质量)。
3. 逐层固化:紫外激光从树脂槽底部照射,精确“画”出每层图案。树脂遇到紫外光会迅速固化,变成坚硬的塑料;每层固化后,构建平台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(一层厚度),新的液态树脂流入底部,激光继续绘制下一层。
4. 剥离过程:固化层会粘在树脂槽底部,打印机通过轻微倾斜、滑动或震动将固化层剥离,确保下一层顺利打印。
5. 后处理:打印完成后,零件连同支持结构从平台上取下。用异丙醇(IPA)清洗(通常浸泡5-10分钟)去除未固化树脂;将零件放入紫外线固化箱固化10-30分钟,增强强度;用剪刀或砂纸小心移除支持结构,必要时打磨表面。
SLA 3D打印的特点与优势
SLA 3D打印因其独特的技术特点,在众多3D打印技术中脱颖而出:
高精度与细腻细节:SLA可实现低至25微米的层厚和±0.2%的尺寸精度,能打印复杂几何形状和微小特征;相比FDM(熔融沉积成型),SLA打印件表面光滑,几乎无明显层纹,接近注塑件的质量。
平滑表面质量:SLA零件表面光滑,适合需要高视觉质量的原型或最终产品,如珠宝、医疗模型和光学组件。
材料多样性:SLA支持多种树脂,包括标准树脂、韧性树脂、耐温树脂、可铸造树脂,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。
快速原型制作:SLA无需昂贵的模具,适合快速迭代设计,缩短产品开发周期;高精度使零件可直接用于功能测试或最终装配验证。
表面可做多种处理:SLA零件表面进过打磨抛光,可进行多种上色处理,如喷漆、电镀、丝印等。
各向同性:SLA打印件因层间化学键合,物理性能在X、Y、Z方向上几乎一致。
如何优化SLA打印设计
入门者可参考以下设计和操作技巧:
1. 避免厚度:
-
有支撑的壁面:这些壁面至少有两面与其他结构相连(因此翘曲的可能性很低),壁厚至少应为 0.4 毫米。
-
无支撑的壁面:与其余部分连接在少于两个侧面的壁面,有很高的几率发生翘曲或从打印中脱落。这些壁厚至少为0.6毫米,并且应该设计成带有圆角底座(即墙壁与打印其余部分连接的地方),以减少接缝处的应力集中。
2. 悬伸:SLA工艺对于悬伸部位需要添加支撑,悬壁角度临界值一般为30°,因此在不影响模型使用性能的前提下,模型设计时可以将悬壁与底面的角度设计成大于30°,以及适当时添加圆角,可以减少支撑,保证模型尺寸和表面质量。
3. 孔:为确保在打印过程中孔不会被封住,设计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。
4. 凹凸细节:浮雕特征的高度至少应为0.3毫米,宽度至少为0.4毫米,雕刻特征的深度至少为0.4毫米,宽度至少为0.5毫米。
5. 空心部件:建议空心打印件的壁厚至少为2mm,以降低打印过程中失败的风险。未固化的树脂会在空腔内产生压力不平衡,导致所谓的“杯形变形”;应在CAD或切片软件中设计树脂排水孔。这些孔的直径应至少为3.5mm,并且每个空心部分至少有一个孔。
6. 装配:建议运动部件之间的最小间隙为 0.5 毫米,组件连接处的最小间隙为 0.2 毫米。